新闻动态
NEWS INFORMATION
发布日期:2024-02-29 14:12:50    已浏览 次    发布者:小编
1950年10月5日,中央作出“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”的战略决策。为了配合这一决策实施,中央于10月8日发布命令,将一部分位于ag真人沈阳、大连的工厂向北迁移至哈尔滨、齐齐哈尔,短期内在黑龙江地区新建一个工业基地,史称“南厂北迁”运动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中央对东北工业建设寄予厚望。1950年3月3日,在从莫斯科返回北京的途中特意经停沈阳,向东北地区广大党员干部发出号召:“东北是全国的工业基地,希望你们搞好这个工业基地,给全国出机器,出专家。”
1950年6月,朝鲜战争爆发,由于新中国约80%的工业集中在东北,其中的半数以上又在东北南部,即辽宁省,而辽宁和朝鲜只隔着一条鸭绿江,因此中国领导人一面密切注视着朝鲜局势的变化,一面也同时命令东北边防军做好准备。
自8月开始,美军军机多次飞越中朝边境进入中国领空袭扰,严重威胁到了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安全。
面对不断迫近的战争威胁,东北局于8月30日向中央汇报朝鲜战况时指出,东北的工厂集中在沈阳、大连、鞍山、抚顺、本溪几座城市,距离中朝边境不远,面临敌机空袭的危险,建议把上述地区所有工厂和设备疏散至中苏边境。一是便于从苏联进口物资器材,二是美军不敢贸然轰炸这一区域。
中央委派周恩来就该问题组织相关人员磋商,听取各方意见。9月1日,周恩来召集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、重工业部部长李富春、中国人民代总参谋长等人商议此事。经过紧急研究,参会人员一致认为,东北工厂暂时无法全部疏散,但为了提防局势恶化,可以尝试搬迁一部分。
对此结果,表示赞同。9月3日,他电复东北局:“工业迁移,问题甚大,以从积极防空着手,主要的不迁,只迁某些部分为宜。”同时要求东北方面迅速派人来京接洽,制定详细计划。
经过中央、地方相关负责同志夜以继日的努力,9月14日,《东北工厂迁移问题的意见》出台。《意见》指出:迁移工厂的目的并非消极疏散,而是要在黑龙江地区新建一个工业基地,与辽宁工业基地形成南北呼应之势。《意见》还对迁移方针作出明确指导,必须“有计划有准备地迁移”,不得仓促草率。
《意见》出台的第二天,美军从仁川登陆,10月7日,悍然越过三八线,将战火引向中朝边境。8日,中央发布《关于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》,决定出兵援朝,并于当天批准东北工厂迁移。
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,东北局迅速拟定北迁工厂名单。除去短期内无法迁移的钢铁、化工等工厂外,决定以军工、机械、电工、纺织、橡胶、造纸、机车七大领域23家工厂作为首批迁移对象。
迁移的第一步是准备工作。为了避免惊动敌人,东北局决定必须在短期内做好所有准备工作。这次迁移涉及近20000名职工,7000件设备。在各厂党委的宣传动员下,广大职工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踊跃响应。各厂车间纷纷成立“战地小组”,采取生产小组包干制,对平日管理的机器设备包拆、包装、包搬、包运,为保证迁移日夜奋战,按时完成准备工作。
10月底,各厂相继抵达指定地点。此时的哈尔滨、齐齐哈尔两市基础设ag真人施建设比较落后,新厂址虽然占地广,但是地处郊外,环境恶劣,厂房多系临时改造,并不适合工业生产需要。有顺口溜形容当时的困难:“四角炮台迎风站,七幢营房掉瓦片,抬脚过沟坎,厂外狼奔走,提着木棍上班来。”面对困境,职工们在厂党委的领导下,发挥主人翁精神,一面修缮厂房,一面搬运机器,一面改善生活环境,用最短的时间将人员、设备安排妥当。
11月中旬,重建工作有序展开。在滴水成冰的冬季,他们在拆卸、运输、安装机器的繁重任务中,发挥工人阶级的创造性和积极性,克服自然环境给迁厂工作造成的困难,为尽快复厂、生产而努力工作。已完成搬迁的工厂相继召开“爱国主义建厂竞赛”动员大会,提出用100天时间,完成建厂投产目标,用竞赛的方式支援抗美援朝。在改修厂房工作中,组织大批的木工、瓦工顶风冒雪及时地改修厂房、宿舍。省、市领导组织机关干部,工会号召并带领工人,义务劳动抢运砂石,为改修工程提供帮助。电业工人克服一切困难,以最快的速度架设供电线路,保证电力供应,使“南厂北迁”的工厂顺利地完成了厂建任务……有工人编了一首快板激励大家:“寒风只当电风扇,乘雪搬运更轻便,哪管零下四十度,定要百日把厂建。”广大职工掀起建厂竞赛高潮,有5家工厂在1950年年内完成重建。至1951年6月,参加“南厂北迁”的工厂基本全面投产。
“南厂北迁”后,各工厂为保证抗美援朝战争前线的军用物资和武器设备的供应,全力投入支援抗美援朝的运动中,前方需要什么,工厂就生产什么,把工厂变为支援抗美援朝的后方战场。
对于这段艰苦岁月,那些经历者无不感慨万分。哈尔滨电机厂原厂长白杨在回忆工厂重建时激动地说:“那个时候,没有谁要加班工资,更看不到奖金,到处洋溢着火一般的热情,时时听到胜利的欢笑声。有了这种革命精神,千难万险脚下踩,人间奇迹双手创。”
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原副厂长高连城在回忆往昔经历时感慨道:“前方需要什么,我们就生产什么。把‘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’的口号,化成了每个职工及其家属的自觉行动,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‘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’的民族精神。”
“南厂北迁”扩大了东北地区的工业生产能力。哈尔滨、齐齐哈尔、牡丹江、佳木斯、鹤岗、北安等城市的工业基础、城市布局和人口数量、经济格局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在南厂北迁之前,哈尔滨、齐齐哈尔等主要城市均为消费型城市,除了少数水平低下的近代小型工业企业外,只有少量日伪时期服务于军事目的的重工业企业。南厂北迁彻底改变了黑龙江地区这种落后的经济局面。由于南厂北迁,齐齐哈尔市区人口增加约14万人,1952年工业产值比1949年增长4倍多;哈尔滨1951年工业产值比1950年增长6成多,到1952年,黑龙江省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,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工业省份,为抗美援朝前线生产大量急需物资。黑龙江省委原书记赵德尊指出:北迁工厂带来的熟练工人、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,为随后“一五”计划期间黑龙江大型企业的建设打了一个好底子。